2025年5月14日下午,基于数学真实情境问题发展小学生模型意识课题组围绕“基于数学真实情境问题发展小学生模型意识”课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教融合活动。课题主持人王依雯老师以AI融合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为载体,通过理论研究、课堂实践与深度研讨,为数学教学与模型意识培养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思路。
环节一:理论学习,指明方向
在“基于数学真实情境问题发展小学生模型意识”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课题主持人王依雯老师组织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开展专题学习活动。老师们共同研读《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与《例谈基于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情景创设方法》两篇文献,深入探讨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策略,聚焦真实情境创设与建模能力培养路径,为后续课堂实践与课题研究积累理论支撑,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环节二:量表解读,合理分工
在课堂观察量表解读环节,王依雯老师详细阐释了量表的设计理念与观测维度。她介绍,本次观课将采取分工协作模式,由不同老师分别负责学生课堂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模型意识表现等维度的观察。通过多维度量化与质性分析,旨在全面、精准地评估学生在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过程中模型意识的发展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环节三:教学展示,深耕细研
王依雯老师带来了精彩的AI融合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课堂上,她巧妙创设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数学真实情境,借助AI技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转化”这一解题策略。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动手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的转化思想,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意识。

环节四:教师说课,阐明意图
课程结束后,王依雯老师进行说课。她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本节课如何围绕课题核心,通过真实情境与AI技术的融合,落实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同时,她也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改进方向。

环节五:集体讨论,集思广益
在教研组讨论环节,老师们围绕课堂观察量表内容展开热烈交流。大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对量表的指标设置、评分标准等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完善了量表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老师们还分享了各自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意识的经验与困惑,共同探讨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
环节六:总结展望
最后,活动进行了总结展望。本次科教融合活动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也为“基于数学真实情境问题发展小学生模型意识”课题研究提供了生动案例。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将继续深化课题研究,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与技术融合方式,持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基础。
此次活动的开展,为数学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学生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与课题研究水平将迈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