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科研的广阔天地里,课题研究是探索教育真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深化学校规划课题研究,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12月24日,太仓市十四五教育规划微型课题《“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在我校举行理论学习沙龙,本次学习沙龙聚焦指向“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观察型作业”设计路径的研究探讨。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会议由课题负责人陆亭羽老师主持。
环节一:理论学习与精准解读
在这次活动中,陆老师组织大家学习了张秀平老师撰写的《从实践入手促全面发展——谈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这篇论文。他指出实践性作业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去考察、调查、访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善于观察,勤于捕捉,还要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笔记形式可以是图表、图片、摘抄资料、写连续性观察日记等,是一种极好的练笔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陆老师强调,课外作业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和创造性,更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各种活动,获得亲身体验。要从知、能、情、意、行这五个纬度入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学生的活动过程。
此外,陆老师还提到了“观察型”作业设计路径要明确清晰,要有可实施性,每个环节都要紧紧相扣,体现出观察的特征,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去探究,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自尊与自信,从而不蹲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环节二:分享交流与思维碰撞
在这次课题组学习沙龙中,徐思雨老师撰写的《观察型作业的设计》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课题主持人巧妙地引导着大家的讨论,使得整个交流过程充满了活力和创新的火花。课题组成员们纷纷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张玥老师在交流中提出了她的观点:“‘观察型’作业设计目的希望学生从语文的角度观察世界,将日常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真实客观记录,并将自己的收获、思考、质疑等,用不同形式呈现。首先作业设计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根据观察对象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搜集相关信息并学会整理分析。”
蒋智慧老师认为:“观察作业的设计为学生留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内生研究动力,为了强化组内的合作学习,可以展示分享自己的记录方式,接受、学习、研究不同的观点。”
程一诺老师觉得:“观察型作业的设计应重点关注‘学生能从中观察到什么’‘学生能从观察中产生怎样的思考’‘这些思考能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可以借助学习单这一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在较长的实践与观察过程中,亲历观察对象的成长阶段,获取有用信息、提出问题。”
环节三:总结部署与领衔主张
最后,由陆丹老师进行总结,陆丹老师说:“有效作业设计的目标理应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但学科核心素养较为宏观,要进一步逐级具体化才能保证有效作业目标不出偏差。首先,科学分解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其次,叙写教学目标,并将之层级化。教师通过确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细化成教学目标。最后,制定作业双向细目表。双向细目表是由知识点向度与能力目标向度组成的量表,作业设计的重要依据 。”
本次课题理论学习活动,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了理论学习对于课题研究的重要作用,极大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