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共沐书香,“察”之有力——新塘小学“双减作业”课题组开展理论学习沙龙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和管理能力,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有序推进课题研究,11月28日,太仓市十四五教育规划微型课题《“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举行理论学习沙龙,本次学习沙龙聚焦指向“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观察型作业”设计类型和形式的研究探讨。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会议由课题负责人陆亭羽老师主持。
环节一:理论学习与精准解读
在这次活动中,陆老师组织大家学习了冷永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辅助观察,助力语文作文教学》这篇论文。他指出传统的写作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实现写前观察活动的便捷性与时效性,改变、优化学生观察发现的方式与路径,促进观察行为深入有效地开展。它跨越生活素材与作文课堂间的距离,丰富写作活动样式,让作文表达可视、可听。拓宽学生作文阅读群,使作文成果随时可评议,增加作文不断升阶的渠道,从本源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它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拍摄、收集、倾听、诉说、审美等多项能力,切实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素养。
陆老师强调,现在的学生只能浮游于生活的表层,对身边的人、事、景物的观察往往走马观花。在观察植物作业的布置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田园,在仔细观察的同时,可以录制绿植成长的视频,移自然远景为眼前近景,让学生随时坐在教室零距离、多角度地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化生活之实为素材之料,助力学生达成真实细致的描写。
此外,陆老师还提到了观察记录的形式,可以是主题成语类,让学生选定和成语相关的主题内容,结合实际观察和生活感悟而成;可以是体验式观察,沉浸在某个场景中,进行观察、记录,有感而发。也可以是即兴式观察,随机选取某个事物进行观察,学会抓取最主要的特征。
环节二:分享交流与思维碰撞
在这次课题组学习沙龙中,陈雪曦老师撰写的《儿童视野下观察习作的类型及指导策略》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课题主持人巧妙地引导着大家的讨论,使得整个交流过程充满了活力和创新的火花。课题组成员们纷纷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张玥老师在交流中提出了她的观点:“在自然观察中,让学生观察小蚂蚁搬运食物、雨前小动物的反常举动,或者亲手种下一粒种子,观察其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这种作业有助于学生对自然界的生物有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
蒋智慧老师认为:“生活观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注意力去感知、理解和记录身边的各种现象、事件、人物以及环境变化等。它是一种主动获取生活信息、深化生活体验和理解生活本质的方式。如节日习俗是观察并记录不同节日的庆祝方式、习俗和传统,了解文化多样性。”
程一诺老师觉得:“体验式观察是在观察活动中不仅要强调学生注意自己对外部对象的感觉,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和感觉。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把学生引进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联系生活想象自己的处境。教师要不时地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环节三:总结部署与领衔主张
最后,由陆丹老师进行总结,陆丹老师说:“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突发或者偶发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有些具有时效性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作业设计不仅局限在教材上,而是从教材出发,学会“往外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世界的体察者、发现者。”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有趣,仿佛周围的每一样事物都藏着等待被揭开的神秘面纱。而“细察身边物,开启童眸之探索”,就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教师在整个观察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应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