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围绕小学生语文现代诗文本品读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活动在多功能教室召开。此次活动由课题组长倪凡婷老师主持,旨在深入探寻提高小学生现代诗品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并精心设计现代诗文本《绿》课堂观察量表。
研究伊始,倪老师明确了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寻找提高小学生语文现代诗文本品读能力的具体途径;二是完成现代诗文本《绿》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这两个问题犹如研究征程的导航标,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理论学习环节,倪凡婷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黄文璇老师的《基于文本层次理论的现代诗歌教学研究》。通过学习,老师们接触到了全新的文本层次理论,该理论为现代诗歌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它将诗歌文本结构细致划分为语音声韵层、意义建构层、形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和文体规范层。按照这一理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层次解读诗歌,从最表层的韵律感知逐步深入到深层的情感体悟。具体而言,教学策略涵盖初步诵读感知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节奏与音韵之美;分析词语体会意味,挖掘诗歌凝练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把握意象创设意境,通过意象组合勾勒出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深入品味体悟情感,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探究文体拓展提升,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体特性。这一理论不仅能纠正过往教学中存在的随意性和表面化问题,更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老师们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防止碎片化解读,确保学生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
紧接着,课题组成员围绕“指向小学生语文现代诗文本品读能力提高途径”这一主题,展开了现代诗文本《绿》课堂观察量表的讨论研制工作。此次量表制定以课堂观察为依托,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解、赏析、评价、创作”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助力学生提升现代诗品读能力,培养语感、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研讨会上,各位老师纷纷发表独到见解。倪凡婷老师强调诵读感知韵律的基础性作用,她指出诵读绝非简单的语言重复,而是学生与诗歌深度对话的过程。初读时要注重字音准确和停顿恰当,帮助学生熟悉诗歌语言形式;进一步诵读则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调、语速变化感受诗歌情感,培养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张玥老师关注到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探究陌生化语言现象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陆亭羽老师认为意象是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圈画并分析意象,进而创设诗歌意境,体会其核心美学特征。陆丹老师着眼于诗歌中的“留白”,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填补空白,培养共情与创造能力。程一诺老师提出探究诗歌文体特征的重要性,教师可介绍押韵、分行、节奏等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风格诗歌,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鉴赏能力。
通过本次课题组活动,成员们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现代诗文本品读能力的途径”这一主题有了初步的学习思考,大家开始思索如何进一步借助这些途径构建小学语文现代诗文本教学的学习模型和相应的学习范式。这一思考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新方向。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致力于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小学生语文现代诗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