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且思且行同芬芳,且悟且进共成长——新塘小学“文本品读”课题组开展理论学习沙龙

作者: 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学好理论为实践聚力,为课题赋能。树立和强化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意识,充实理论基础,提升研究水平,更好地推进太仓市十四五教育规划微型课题《小学生语文文本品读能力提高途径的研究》的有效开展。2025226日,新塘小学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理论学习活动。



环节一:理论学习与精准解读

首先,在倪凡婷老师的组织安排下,课题组成员以吴礼行老师的论文《提取信息 涵咏词句 迁移运用:文艺性与说明味的兼得之法》为参考,进行了文艺性说明文教学途径的学习。倪老师强调,文艺性说明文是科学和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应同时兼顾文艺性和说明味,引导学生品味形象说明的妙处,又引导其学会明晰文艺性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差异。

倪老师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松鼠》教学为例,整理出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涵泳词句深度品悟、知行转化迁移运用的文艺性说明文品读途径。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如“松鼠信息知多少”,引导学生快速通读课文,提取出有关松鼠的信息,并归纳出松鼠的外形特征、行为特点、活动范围以及其他习性等方面的内容。再通过赏析说明文中形象化表达的巧妙及效果,引导学生品味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例如,借助“语言风格自主选”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并说一说从哪里能读出松鼠外形的漂亮,圈画关键词、句,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松鼠外形的,深度品味作者拟人化的生动语言,充分感受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练笔训练,如“小试牛刀写白鹭”,让学生将学到的说明文知识与文艺性审美体验有机融合,有效发挥文艺性说明文文本的独特价值。

倪老师的解读不仅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参考,也为课题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环节二:分享交流与思维碰撞

在这次课题组学习沙龙中,朱文浩老师的论文《文艺性说明文教学应注重“四性”统一》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确保了后续研究的顺利实施。

陆亭羽老师在交流中提出了她的观点:文艺性说明文的科学性更多体现在获取科学知识的阅读策略上,以及在品读语言准确性、梳理文本脉络过程中体会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删减对比’‘想象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动说明事物的写法。再通过比较文艺性文本和说明性文本,发现二者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明确两种风格并无好坏之分,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介绍得更生动。” 陆老师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大家开始探讨如何搭建支持性活动支架,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助力学生品味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文学性、思辨性、实用性倪凡婷老师补充道:“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应以实用性为旨归,要让学生在品读后迁移运用,让学生当堂练写,将学到的说明文知识与文艺性审美体验有机融合,有效地发挥文艺性说明文文本的独特价值”

张伟老师的论文《关系·界限·理解:文艺性说明文阅读教学的三把钥匙》也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通过解析文章中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完整把握说明内容的能力。例如,通过分析《梦回繁华》中《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画作与时代背景的联系。通过辨析“界限”,能够突破文艺性说明文的阅读难点。例如,区分《梦回繁华》中画作的“繁华”特征与其他介绍《清明上河图》文章的不同之处通过评析文章的“理解”程度,来判断文章的优劣。例如,通过分析《梦回繁华》中作者如何通过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来描绘“繁华”,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总之,说明文介绍的内容是基础,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重点,全面把握说明对象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特质是目的。文艺性说明文阅读教学,既要遵循一般说明文的阅读规范,也要体现“文艺”与“说明”的有机融合。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本次理论学习交流活动,丰富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帮助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必将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注入新的动力!

 

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  地址:太仓市新谊西路8号 

电话:0512-53621263  邮编:21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