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正当时,理论学习促提升——新塘小学“文本品读”课题组开展理论学习沙龙

作者: 时间:2024-11-29 点击数:

     课题研究是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有效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知水平,11月26日,太仓市十四五教育规划微型课题《小学生语文文本品读能力提高途径的研究》举行理论学习沙龙,本次学习沙龙聚焦指向小学生语文记叙类文本品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探讨。课题组成员、语文教研组相关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会议由课题负责人倪凡婷老师主持。

活动中,倪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姚林老师撰写的论文《小学语文“阅读与鉴赏”领域素养培育的策略研究》。倪老师提出:正确识别并分析记叙顺序,是把握全文逻辑框架的第一步,也是通往深层理解品读的门户。熟练掌握并识别运用各种表达手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风格,从而使品读更加全面和透彻。情感体会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情感认知和同理心,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文本。

接着,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了陈莹莹、徐德湖老师撰写的《用诗意的方法品读文学语言》。在课题主持人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们紧紧围绕学习主题踊跃参与交流、发表看法。程一诺老师认为:“文本话语的声音形态,不是字音的简单拼凑,也不单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心理意义。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看到的只是书面的文字形式,而听不到人物的语气、语调和重音。这给阅读虽然带来了障碍,但也创造了品读的空间。引导学生模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试着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把重音落在不同的语言成分上来演读,因声求气,因声入情,将看不见的情气、意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声音形态,建立起意义情感与话语声音形态之间的联系。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理解,往往可以生成丰富多样的意义。因此,演读法是提高小学生记叙类文本品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张战旗老师认为:“代入法可以提升学生记叙类文本的品读能力。所谓代入法,实际上就是角色代入,学生可代入作者,也可代入作者描写的人和物。这是与文本中的角色进行对话的一种方式,学生必须站在某一角色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象该角色的处境和内心世界,仔细体味,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代入法的使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想不同的写作对象,揣度作者不同的创作意图,进而触摸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随后,蒋智慧、席慧敏老师分别从多维法、六要素法出发,深入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科研探究无止境,孜孜求索攀高峰。本次课题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研讨的平台,营造了科研交流的良好氛围。相信通过此次活动,文本品读课题组的成员将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研究,为12月的科教融合活动打下坚实基础,推动自身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  地址:太仓市新谊西路8号 

电话:0512-53621263  邮编:21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