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正当时,理论学习促提升——新塘小学“文本品读”课题组开展理论学习沙龙

作者: 时间:2024-09-30 点击数:

     课题研究是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有效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知水平,更好地推进太仓市十四五教育规划微型课题《小学生语文文本品读能力提高途径的研究》的有效开展。2024年9月29日,新塘小学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理论学习活动。

undefined


环节一:理论学习与精准解读

首先,在倪凡婷老师的组织安排下,课题组成员以王东娟老师的论文《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为参考,进行了古诗教学策略的学习。倪老师强调,在古诗词教学中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与目的反复诵读,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特点。比如巧用打拍助读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学生可以记住读童谣的方法,一边打节拍,一边诵读。以《江南》一诗为例,诗中出现最多的句式是“鱼戏莲叶”,学生可以在读到“鱼戏莲叶”时拍掌一次,读后面方位词则朝着相应的方向拍掌,读出“鱼”之“戏”独特的韵味。
    此外,倪老师还提到了古诗词教学中意象品读的重要性。她认为,意象是古诗中最活跃的元素,是体会与领悟诗歌内蕴的重要抓手。在古诗中,意象有现实意象与虚拟意象之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意象还原的策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握意象背后传达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表演、探究、比较、拓展中品读。以贺知章的《咏柳》教学为例,教师能针对题目提出问题:“除了题目中的‘柳’,还在哪些诗句里发现了‘柳’?写的是‘柳’的什么?”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碧玉”是柳的颜色,“绿丝绦”是柳的枝条,“细叶”是柳的新芽。继而追问“诗人在诗中咏的是柳树的什么?”来体悟诗人对春天、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倪老师的解读不仅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参考,也为课题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家纷纷表示,将认真吸收和运用这些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undefined


环节二:分享交流与思维碰撞

在这次课题组学习沙龙中,张慧老师的论文《古诗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策略》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分享自己对于借古诗教学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文化理解能力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确保了后续研究的顺利实施。
    陆丹老师在交流中提出了的观点:“在文本品读中,学生的认知呈现出‘整体感知-深入品味-鉴赏分析-升华感悟’的基本规律。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课文注释,关联自身的现实经验和认知经验,进而理解和把握古诗的大意。同时,在古诗教学中,文本的层次和结构也应得到充分分析。” 陆老师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大家开始探讨如何带领学生梳理层次,分析文本的表达顺序,进而体会古诗词的结构美。有的老师提出,可以依据景物的出场顺序进行排列;有的老师则建议,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诗人的构思意图。
     随着讨论的深入,课题组成员们开始意识到,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设计层递式的鉴赏阅读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解读诗意,梳理层次,想象画面,还原意境,充分感知古诗的外形美、结构美、色彩美,并解析其矛盾美,使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古诗审美经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undefined

undefined


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本次理论学习交流活动,帮助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力推进了课题研究工作,明确了下一阶段研究的着眼点和需要再深入探究的内容。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砥志思研,勤耕致远,相信只要立足教学做研究,把研究真正做在课堂上,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能在服务课堂教学中发挥切实的作用。

 

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  地址:太仓市新谊西路8号 

电话:0512-53621263  邮编:21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