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教-学-评”手牵手 民族音乐“乐悠悠”——“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研究”理论学习沙龙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6-12 点击数:

为深入践行新课程标准下的核心素养理念,扎实推进太仓市“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探寻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课堂的高效传承路径与教学策略,2025年612上午,课题组在校内小会议室开展了一场主题聚焦、内容详实的专题学习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课题主持人秦爽老师策划主持,课题组全体成员及综合教研组相关教师积极参与。



环节一:明晰方向聚焦问题

活动伊始,课题主持人秦爽老师结合当下教育改革趋势,点明本次专题学习与研讨活动的核心任务——聚焦“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教--’一体化的实践策略”这一研究主题。她强调,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革新迫在眉睫,“教--”一体化是提升教学质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关键路径。

随后,秦爽老师引导全体参与教师围绕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深度思考:“其一,当前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存在‘教--’相互割裂的现象,怎样才能打破壁垒,构建起系统融合的‘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让教学各环节紧密衔接、协同发力?其二,民族音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如何紧扣其内容与文化内涵,巧妙设计教学任务与学习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四大核心素养?其三,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怎样建立起任务型、过程性、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以科学、全面的评价引导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质的提升?”

通过这一深入的问题剖析环节,在场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也为后续的研讨交流凝聚了核心议题,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探究氛围。



 

环节二:融通理论夯筑基石

课题研究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坚实的理论根基与多元的实践启发。在环节二“融通理论:夯筑基石”中,课题组为深化教师对“教--评一体化”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理解,组织全体成员开展专题理论学习与集中研讨,由秦爽老师主持,营造出浓厚的学习共同体氛围。

活动中,教师们聚焦《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小学音乐“教--”一体化的实施方法--“悠扬民歌”单元为例》《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音乐教学探究》《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一体化的思考--以歌曲教学〈西风的话〉为例》三篇文献展开研读。从大单元课程设计的创新思路,到素养导向教学设计路径的探索,再到智能技术辅助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案例,文献内容层层剖析,揭示出当前小学民族音乐教学面临的困境:教学内容零散缺乏体系、课堂重技能轻素养、文化联结薄弱、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

秦爽老师紧扣“如何整体统筹民族音乐教学的教--评设计”“怎样将四维素养目标有效嵌入课堂流程”“如何让评价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等核心问题,引导教师深入剖析。在研讨环节,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各抒己见。有的老师分享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民乐合奏与创编,在实践中培养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素养;有的老师提出设计任务群串联单元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提升;还有老师建议借助智能工具实时反馈学生练习情况,同时建立成长性学习档案,全方位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进步,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

此次集体学习与深度研讨,不仅为课题研究注入了前沿的理论养分,更通过思维碰撞产出诸多可行性强的实践策略,为后续“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实践搭建起清晰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指南。



 

环节三:萃取智慧提炼亮点

之后,教师们紧扣课题核心,围绕前期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课堂实际案例、教学观察与学生反馈,就三大关键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凝练出诸多富有创新性与可操作性的实践策略。

问题一:如何打破传统“教、学、评”割裂现象,构建系统融合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陆慧怡老师率先提出“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实践输出”三段式教学流程。她指出,可通过民族乐器视频欣赏与现场演示营造沉浸式学习情境,唤醒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文化感知;中期设计图谱学习、节奏跟打等实践任务,夯实学生基础技能;后期开展小组合奏、节奏创编等多元实践活动,推动学生从知识吸收向素养转化,形成连贯有序的教学闭环。

杨艳老师则强调以真实文化情境贯穿教学全程,将器乐学习与地方节庆、民族习俗紧密结合,让生活资源成为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机载体,在真实语境中促进教、学、评的深度融合。

秦爽老师提出“学段递进、目标贯通”的教学路径,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特点,分别设置音乐感知体验、技能文化兼修、合奏创编分析等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学习与评价协同发展,实现一体化目标。

问题二:如何围绕民族音乐内容与文化内涵,设计体现核心素养四大维度的教学任务链与学习活动?

陆慧怡老师主张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精准嵌入四维素养融合点。以“走进民族乐器世界”教学单元为例,通过音色欣赏、节奏模仿、文化讲述、节奏创编等系列任务,构建完整学习链条,推动核心素养目标落地。

秦爽老师分享“听—演—说—创”课堂实践模型,从聆听辨识乐器音色培养审美感知,到模仿演奏发展艺术表现,再到讲述文化故事深化文化理解,最后开展创编激发创意实践,实现四大素养在课堂活动中的层层递进与有机整合。

问题三: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马秀老师建议以“成长性学习档案”为核心,引导学生记录学习过程、反思问题并制定改进计划,教师定期点评反馈,以动态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提升。

徐佩瑶老师提出构建“任务型表现性评价”体系,将民族音乐项目学习任务细化为技能、合作、创意等评价维度,既关注学习成果,更重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素养发展。

秦爽老师着重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重要性,通过设计自评互评环节,如“我的音乐小亮点”“我给伙伴的建议”等,激发学生反思意识,提升音乐表达与合作能力,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工具。

教师们的研讨发言既有对教学实践的深度总结,又有对教育理念的创新思考,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丰富的策略支持与实践方向,也为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劲动力。



 

环节四:升华实践凝聚成果

活动尾声,课题主持人秦爽老师总结指出,本次研讨聚焦核心问题,理论剖析深刻、实践策略可行,是推动课题进展的重要实践。她鼓励教师将研讨成果转化为教学行动,积极开展课堂实践,积累典型案例与研究成果,为课题推广奠定基础。

秦老师明确后续以“策略打磨-课堂实施-教学反思-成果凝练”四步法推进课题,强调以理论为引领,通过实践与反思,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体系,助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结语:乐研共进  育梦启航

教学与研究本就血脉相连,此次研讨恰似一场智慧的交响,奏响了教师们共研共长的乐章。每一次激烈的思想碰撞,都如璀璨星火,照亮课题研究的前行之路;每一回深入的学习交流,都似扬起的风帆,开启教师专业成长的崭新航程。

在这场充满活力的专题研讨活动中,课题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愈发清晰,教师们也在思维的交锋与融合中,实现了经验的互通与智慧的共享。秉持“研究即教学、教学即育人”的教育理念,我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与热忱,相信“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民族器乐教学”课题,定能在持续的反思与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未来,这颗播撒在教育沃土上的种子,将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养分,滋养每一位学子,助力他们成长为兼具审美眼光、艺术表达能力与深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让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校园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  地址:太仓市新谊西路8号 

电话:0512-53621263  邮编:21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