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浩瀚,勤奋为径;科研漫长,志向为梯。”一直以来,课题研究都是推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为进一步提高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研究》科研能力,提升课题研究质量,促进课题有效推进,“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太仓市微型课题科教融合活动在新塘小学于2024年11月22日上午如期举行。活动由课题组主持人秦爽老师主持,参加本次活动的有课题组成员、综合教研组相关老师。

一、理论学习 精读深思
理论学习能为课题研究提供方向,让课题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到合适的研究角度。太仓市十四五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研究”的主持人秦爽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综合教研组相关老师学习《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途径》、《发扬民族文化,体悟民歌魅力——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中开展民歌教学的方法》、《人工智能技术下小学音乐教学优化策略》三篇论文,秦老师紧紧围绕着“核心素养视域下提高小学生民歌演唱教学策略的研究”展开解读: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途径》中启示我们: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应重视音乐体验教学方式的应用,通过音乐体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沉浸到音乐氛围中,更好地感受其中包含的情感、思想等,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认知和了解,可不断提升其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优化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音乐体验方式的改变,结合学生喜好,采用音乐角色、音乐元素、音乐情感以及音乐游戏等多种体验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聆听,融入音乐环境中,并在音乐旋律变化中感受、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获得音乐熏陶与感染。同时,教师还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歌曲内涵,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从而不断提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发扬民族文化,体悟民歌魅力——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中开展民歌教学的方法》一文则提出: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师开展民歌教学对传承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开展民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和情感体验的原则,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还应关注本土民歌资源,合理挖掘民歌文化,引导学生欣赏民歌,积极举办民歌演唱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与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收获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工智能技术下小学音乐教学优化策略》一文告诉我们: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应当将人工智能技术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利用人工智能创造更高效、更具创造力、更精简的操作音乐课堂。同时,带动小学音乐教师转型,将进一步结合科技优化高层次的音乐课堂教学,从而带动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升级。
秦老师的解读丰富了课题组成员老师们的理论储备,提升了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课题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量表解读 指标分工
接着,课题主持人秦老师从音乐核心素养“A.审美感知”、“B.艺术表现”、“C.创意实践”、“D.文化理解”四个方面进行量表解读。深入浅出的对四个指标进行细分,让观察组老师更有针对性的对课堂进行观摩,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为课题研究主题“核心素养视域下提高小学生民歌演唱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供支持与改进教学策略。

三、教学展示 探索路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活动第三阶段由课题主持人秦爽老师围绕课题研究内容,探索实施路径。秦老师带来的是土家族的民歌——《乃呦乃》。秦老师设计了:幸福传递土家族→唱唱摆摆感乐句→“快快来”把歌儿唱→载歌载舞庆舍巴→拓展聆听咚咚喹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情境中丰富“体验美”;在声势律动中感受“节奏美”;在即兴创作中培养“创造美”,最终,在文化理解中深化“内涵美”。
本课以艺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内涵为指导思想,以学段目标为基础,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设计中注重将民族文化渗透教学始终:强调兴趣爱好、审美能力培养教学理念为引领:围绕教学目标,整合聆听、学唱、表现、问答、合作等教学手段:积极构架唱、练、舞情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士家族童谣的认知、准确演唱表演歌曲,促进综合艺术素养的发展。



四、教师说课 构思实践
千里之层,起于垒土。说课是深入钻研教材、探讨教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好方法,更是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课题主持人秦老师围绕音乐活动展开:“幸福传递土家族”、“唱唱摆摆感乐句”、“‘快快来’把歌儿唱”教学环节,运用:创设情境,丰富“体验美”、声势律动,感受“节奏美”教学策略,指向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音乐核心素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解决音乐重难点。在载歌载舞庆舍巴”教学环节,运用:即兴创作,培养“创造美,指向学生的“创意实践”音乐核心素养;为学生搭建表现舞台。
在“拓展聆听咚咚喹”教学环节,运用:文化理解,深化“内涵美”,指向学生的“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土家族的音乐特点,能喜爱少数民族的音乐,并希望进一步了解土家族的音乐文化。
秦老师以轻松自如的教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了生动的说课。秦老师在教法学法选择上紧扣教学目标,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上,由浅至深、由简及难,层层深入,优化教学。

五、分组议论 集合众智
由观察A:审美感知、B:艺术表现的教师组成的观课小组一以及由观察C:创意实践D:文化理解的教师组成的观课小组二,在探讨区内进行深度研讨。两组老师有序开展观点陈述,并且把课堂中发现的亮点与商榷之处在组内交流,围绕研究课的研究目标是否落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处理等问题,老师们热议不断。在讨论的过程中,各组议课代表将观点梳理汇总,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六、代表议课 思维碰撞
观摩课例展示结束后,与会老师从不同角度对秦老师的教学进行了深入剖析,对老师的课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观课小组一评秦老师《乃呦乃》一课:“秦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生动有趣的二年级课堂,课上采用“摆手舞”调动课堂气氛,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通过歌、舞、图形谱等直观教学方法感知体验歌曲,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前进行一定的了解,学生在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教师根据每个年龄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每个阶段教学的最终目的,融入游戏的歌唱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心情放松地接受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观课小组二评秦老师《乃呦乃》一课:a.民族文化了解:在《乃呦乃》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多个游戏活动,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如教师在聆听音乐阶段通过层层设定情境,与学生配合一领众和。教师首先从歌曲背景入手, 以《乃呦乃》这首土家族儿歌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土家族的文化特色,如服饰、舞蹈、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七、总结收获 蓄力前行
本次科教融合活动有效推动了课题的扎实开展,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课题研究之路漫漫,唯有坚持不懈。追风赶月,开辟弄潮新航道,方能乘风破浪,直济沧海,于平芜尽处窥见无限风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将继续研思同行,蓄力出发,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不断拓宽思路,深耕细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助力学生发展,让“研”途一路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