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单元视角下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的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时间:2025-03-31 点击数:

为了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案进行设计,我们围绕这一核心议题,深入开展了以“单元视角下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的实践策略研究为主题的理论学习。2025320日,新塘小学蔡鹏飞老师主持的太仓市十四五教育微型课题《单元视角下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开展了理论学习活动。

环节一: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环节,蔡老师组织大家学习了相关论文并进行理论解读

《跨学科视角下小学信息科技实施项目化学习的策略》指出跨学科视角下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遵循课标要求,基于学生发展和实践的原则,构建真实学习情境,整合各学科知识,设计分层学习任务,注重实践操作,以实现学生跨学科思维的有效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跨学科视角下小学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融合路径探索》探讨了小学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路径,包括构建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如设计“智能校园巡逻机器人”项目,开发融合两学科特点的教学资源,如“智能天气预测系统”资源包,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管理与决策,以及构建智能化创新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索性学习,推动小学跨学科教育的发展。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教学策略分析》分析了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如拓宽学生学习范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并提出了具体的开展策略,包括与数学、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的融合方式,以及提升教师跨学科能力的方法,以丰富信息科技课堂内容及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该学科的教学质量。

《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跨学科学习》从原则、意义和方法三个层面探讨了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跨学科学习。原则包括问题导向、学科整合和合作学习;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方法有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合理安排时间使用教学资源、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选择与学科内容相关的项目以及设计分层任务提高学生能力,以促进小学生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环节二:交流讨论

大家根据论文与实际案例,总结出设计与实践策略

1.设计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与核心问题:围绕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需求,明确跨学科学习的具体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出具有驱动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智能校园巡逻机器人?”或“如何用数据预测天气变化?”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构建真实学习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如“智能校园”“环保监测”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确保情境具有吸引力和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整合多学科知识:结合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内容,设计跨学科任务。例如,在科学课中使用数据采集工具,在美术课中用绘图软件创作。明确各学科知识的关联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整体性和应用性。

设计分层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分层任务,如基础任务(掌握工具使用)、进阶任务(解决复杂问题)和挑战任务(创新设计)。通过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2.实践策略

注重实践操作:安排充足的实践环节,如编程、机器人搭建、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如编程软件、硬件设备等,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明确分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定期组织小组交流和成果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优化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如“智能天气预测系统”资源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项目成果展示和汇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环节三:优化设计

最后,课题主持人蔡鹏飞老师率领其团队成员对《设计数字名片》这一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课程优化设计。在此过程中,老师们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积极展开交流讨论,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经过优化后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切实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在探究中不断发展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  地址:太仓市新谊西路8号 

电话:0512-53621263  邮编:21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