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2023年3月28日,新塘小学马秀老师主持的太仓微型课题《“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单元结构化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开展了科教融合活动,课题组老师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围绕 “命题视角下小学科学单元结构化作业设计研究”这一主题展开。
环节一:理论学习
在理论学习环节, 老师们认真学习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质量监测试题命制》、《“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三化三策”》。通过学习,明确了科学作业设计可以从命题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生活中面对的复杂问题,突出情境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让作业在课程标准框架下、在控制作业总量下、在提升作业质量上“活”起来。理论学习,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环节二:课堂观察量表解读与课堂观察分工
课题主持人马秀老师围绕研究主题“命题视角下小学科学单元结构化作业设计研究”进行观察量表的解读与分工。本次课堂观察主要围绕“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技术与工程实验的开展”及“科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三个指标展开。
课题组成员带着课堂观察量表进入课堂,围绕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表现”两大方面,从三个维度的观察指标分工合作开展课堂观察。观课的老师们详细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课堂表现,围绕观察指标进行“有证据”地分析与研究。
环节三:研究课展示与课堂观察
课题主持人马秀老师执教课题研究课《增加船的载重量》,活动主要设计了三个部分,先立足整个单元,感受船的发展历程,顺势提出问题: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满足生活需求,引发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技术解决问题。然后利用三张大小相同的铝箔纸制作不同体积的船,测试它们的载重量,并总结出增加船的载重量有哪些方法。最后从“弹珠会滚动,导致船容易侧翻”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船舱分格的作用。课堂中,立足单元整体,以命题原则为导向,强调学生在熟悉情境以及陌生情境中的迁移应用。
环节四:研究课说课
课题主持人马秀老师围绕研究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课说课:1.以课标为引领,本课涉及到的课标的核心概念,以及对应不同学段的具体学习要求。2.本课在大单元中的结构与作用,通过作业设计如何突破本课重难点3. 命题视角下,单元结构化作业关注重点。
环节五:课堂观察分组议课
课后,新塘小学的观课老师们分组研讨,每组由一名代表分享观察所得,进行探讨交流。老师们结合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表现,依据观察小组整合的数据与材料,依点反馈、提出问题。
环节六:课堂观察议课
新塘小学该课题组的成员一起参与了课堂观察议课,发言都能紧紧围绕研究指标展开,各自思维的碰撞,摩擦出新的思想火花。课题组成员在回应研究问题与观察指标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较为严谨的阐述。
顾思哲老师:能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问题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
徐佩瑶老师:通过作业单,辅助学生理解技术与工程实验中的设计环节,同时建构关于长方体的概念。课堂的活动组织积极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结构化,科学方法的理解以及科学习惯发展。
马秀老师:课堂活动的拓展环节,更加关注科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命题原则角度,关注中小衔接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题组成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之上,提炼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核心素养表现的关键是:能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解释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作业学习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命题角度,展开作业设计,通过单元大任务驱动,突出培养强探究综合能力;深化核心概念的理解,也让学生的知识更有结构化。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情境设计有层次,进一步提升综合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