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单元作业是撬动作业转型乃至课堂转型的一个重要支点。2023年2月22日,新塘小学马秀老师主持的太仓微型课题《“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单元结构化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开展了理论学习活动,课题组老师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围绕 “小学科学单元结构化作业设计如何更好的促进中小衔接的研究” 这一主题展开。
环节(一):理论学习,丰富认识
在理论学习环节,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小初衔接”的现实困境与区域突破路径》,通过学习,老师们明确了中小衔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1)“小”“初”学生缺乏过渡支持;(2)“小”“初”教师缺乏行动自觉;(3)“小”“初”学校缺乏实践互通;然后根据中小衔接的现实困境,在理论学习中寻找解决办法,其中李琴等人提出的“小初衔接”的区域突破路径让人形象深刻,重点包括以“桥梁课程”楔入,强化“教”的科学精神;以“苏·慧课程”为核心,优化“学”的教育生态;以“研训教一体化”方式,推进“研”的区域联培。理论学习,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环节(二):明确问题,寻求策略
理论学习后,课题支持人马秀老师,根据理论学习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针对中小衔接问题:(1)“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教师在中小衔接中应该关注那些方面?(2)利用小学科学单元结构化作业设计,如何有效地促进中小衔接?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并撰写了相关论文《指向中小衔接的小学科学单元结构化作业设计》。课题组老师针对论文,积极交流,为课题研究提供补充思路。
环节(三) 深入探讨,形成共识
在研讨汇报环节,老师们根据研究主题,以理论为依据,经验为基础,针对小学科学单元结构化作业设计如何更好的促进中小衔接,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学科育人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课题组听取大家汇报的基础之上,提炼,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以结构化单元为基点,强化科学知识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主要以直观思维为主,而进入初中以后,科学知识的概括性更强,以抽象思维为主,对学生的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科学单元结构化作业以单元为一个大任务,在设计中充分建立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不仅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应该关注单元主题的情景性,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鉴于小学生,思维方式主要以直观思维为主,在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表以及思维导图,在每一个子课时的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将课时作业指向单元的某一部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并在一个单元最后,带领学生一起梳理单元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从单元整体的高度,厘清知识结构,锻炼逻辑思维,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强化科学知识的衔接。
(2)以探究式学习为抓手,促进学习习惯的衔接。
科学的衔接难点也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小学阶段,科学不是“主科”,学生以及家长重视不够,甚至有的学生误以为科学课就是“玩的”;相应的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师上课的节奏比较慢,知识点的讲解也相对细致,即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很容易跟上教学节奏。然而,进入初中以后,知识点难度增加,课程节奏也相比小学快了许多,需要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课,课后做好预习以及复习才能更好的掌握重难点。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科学中小衔接的重点。与初中不同,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以兴趣为前提,科学探究性实验具有直观、真实、有趣等特点,可以很好的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有了兴趣,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可以进一步展开深入的探究学习。
(3)以综合评价为导向,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进入初中以后,学生是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有效的评价不仅可以改进教师教学,让课堂更有深度,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反思,以此改进学习方法。单元结构化作业设计,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制作、实测等环节,进行自评和组内互评,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其中,评价表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能否将科学概念、科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各种情境下,完成挑战性任务时,对科学观念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