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作为推动教学创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驱动力,在教育质量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探究指向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综合与实践学习策略,进一步推进由新塘小学章茜老师、范旖晨老师主持的《指向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综合与实践学习研究》课题研究进程,2025 年 4 月 28 日,课题组成员再次齐聚,围绕数学语言培养与综合实践运用这一核心议题,开启了一场深度的理论学习与策略研讨之旅。
环节一:理论学习与精准解读
本次研讨活动由章茜老师主持,课题组全体成员及数学教研组教师共同参与。章老师首先带领团队深入研读了杨志燕老师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误区及对策研究》与王加明老师的《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世界 —— 例谈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两篇重要文献,聚焦“如何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关键问题。
章老师从“教学误区剖析”“数学语言特质”“实践应用维度”三个层面构建起理论框架,提出需立足课程标准,透过“三重透析法”(研透课标要求、深挖教材意蕴、把握学情差异)达成精准教学定位。在实践策略上,重点研讨了“分阶式数学语言培育体系”搭建方案,创新性提出“生活情境导入”“跨学科融合渗透”“多维表达训练”三类实践模式。

环节二:分享交流与思维碰撞
在交流研讨环节,课题组成员紧扣理论与教学实际,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讨: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存在哪些教学误区及对策研究?
2.如何培养小学高段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世界?
3.如何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范旖晨老师着眼于针对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程知识传授与活动体验割裂的误区,提出构建 “生活数学语言启蒙营”。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设计 “数学日记接力”,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 “校园花坛中不同颜色花朵的数量”,让学生从 “我看到 5 朵红花” 逐步过渡到 “红花占比 40%”,实现从具象观察到数学表达的转化,弥补了课程中学生缺乏动手操作和真实数据分析的不足。关注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阶梯转化,在低年级启蒙阶段,通过生活场景(如 “教室桌椅排列”)引导学生用 “行”“列”“对称” 等术语记录,避免直接灌输抽象概念,为学生后续数学语言的进阶发展奠定基础。
周芮老师则针对中高年级,为应对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程中活动设计形式化、缺乏思维深度的误区,创新设计 “数学跨学科融通工作坊”,倡导项目式学习。例如 “建筑中的几何之美” 项目,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特式建筑的对称性(如 “尖拱的轴对称比例为 1:2”),并对比苏州园林的窗格图案,实现数学与艺术的深度整合,改变传统教学中任务停留在表面操作的局限。
她注重跨学科整合中的语言迁移能力培养。在 “年月日的秘密” 项目中,引导学生将天文学中的 “地球公转周期” 转化为数学公式(如 “闰年 = 能被 4 整除且不能被 100 整除,或能被 400 整除”),并用流程图展示逻辑,体现多学科知识的符号化整合,同时,在高段进阶阶段,通过跨学科项目(如 “社区交通流量分析”)要求学生用折线图呈现数据,并解释 “早高峰车流量是平峰的 3 倍”,实现自然语言向数学符号的跃迁。
张禹鑫老师针对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程中学情适配不足、活动难度失当的误区,倡导 “追问式表达促进法”。在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活动中,低年级学生回答 “钉子数越多,面积越大” 后追问 “为什么?”,引导观察规律;高年级则追问 “内部钉子数如何影响面积?”,推动符号化表达(如 “面积 = 边上钉子数 ÷ 2 + 内部钉子数 −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调整活动难度,避免活动过于抽象或简单重复。在课堂互动中建立语言生长机制,实践 “三层追问法”。初始追问 “你是如何想到这个结论的?”,挖掘思维过程,如学生回答 “通过测量树叶长宽发现比值接近 1.6”;深度追问 “还有其他可能性吗?”,拓展思维广度,如 “不同树种是否比值不同?”;总结追问 “可以补充什么证据?”,完善表达逻辑,如 “增加样本量验证规律”,帮助学生逐步完善数学语言表达。
陈费珍老师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提出搭建 “多主体联动评价矩阵”。学生自评时反思 “我的表达是否清晰?”,如 “我用图表代替文字是否更直观?”;同伴互评聚焦 “他的解释让我学到了什么?”,如 “通过他的模型,我理解了面积计算公式”;教师点评则立足 “术语准确性” 与 “逻辑严谨性”,如 “用‘方差’替代‘差距’更准确”,全方位助力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进阶发展。

环节三:总结收获与共同成长
活动接近尾声,章茜老师对研讨成果进行总结升华。她强调,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系统且意义深远的工程。教师需秉持“生活即数学、表达即成长”的理念,精准把握学生认知脉络,依循“感知 — 理解 — 运用 — 创造”四阶路径,构建起层次分明、逻辑连贯的培育体系。通过持续优化教学策略,让数学语言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有力工具。
本次研讨活动为课题组成员拨开理论迷雾,点亮实践方向。后续,成员们将怀揣新知、带着热忱,将理论成果转化于课堂实践,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为舞台,助力学生在数学世界里畅意表达、深度思考,真正实现以数译世、以学润心的教育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