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案进行设计,我们围绕这一核心议题,深入开展了以“单元视角下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为主题的理论学习。2025年5月15日,新塘小学蔡鹏飞老师主持的太仓市十四五教育微型课题《单元视角下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开展了理论学习活动。

一、困境剖析
蔡老师基于教学实践案例,深入剖析我校开展跨学科学习面临的困难。
主要困难: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不足。
在数字时代,乡村小学学生在信息科技启蒙方面起步晚,与城市学生存在显著差距。当城市学生接触图形编程时,乡村学生可能才刚学会计算机开关机,且对信息科技的广泛知识和应用了解甚少。同时,乡村学生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较为薄弱,限制了跨学科学习的深度融合。语文素养薄弱导致打字障碍,影响数字化设备操作;数学思维缺失使数据图表分析困难。因此,乡村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只能开展浅层次活动,难以构建多维度问题解决路径。
认知与教学资源的缺位。
从情境认知理论看,真实的学习情境是核心,但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及跨学科学习案例与乡村实际生活脱节。教材中的“智慧出行”“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情境对乡村学生而言遥远且陌生,使得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跨学科学习易流于表面。此外,乡村小学数字化设备匮乏,仅有老旧计算机和平板电脑,缺乏开源硬件、编程机器人等高端设备,这些设备是承载跨学科项目和培养学生信息科技素养的关键工具。教学资源的缺位使乡村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受限,教师难以找到适合乡村学校的跨学科学习项目。
二、理论解读
接着,蔡老师组织大家学习了相关论文并进行理论解读。
理论解读: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以“碳足迹”教学为例》主要探讨了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以“碳足迹”为主题开展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论文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性,指出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研究以“数说碳排放”为主题,通过设计“采集数据—组织数据—计算数据”的活动过程,融合科学、数学等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多种核心素养。论文详细描述了从主题确定、目标编制、内容组织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路径,并以“碳足迹”一课为例,展示了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包括创设情境、设计课前任务单、借助数字化工具等环节。最后,论文提出了开展跨学科教研和设计数字化工具以简化学习难点的建议。
《新课标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以小学信息科技“智能植物浇水系统”项目为例》则以“智能植物浇水系统”项目为案例,阐述了在新课标视域下如何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文章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论文强调坚守学科本位的重要性,即在跨学科学习中以某一学科为主干,同时融合其他学科内容。在设计与实施方面,作者提出了环境支持和师资协同的策略,包括解决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利用数字化平台、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合作等。此外,论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凸显实效,关注真实问题的解决,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思考》对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论文首先分析了新课标的特点,包括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科”与“技”并重的课程内容,以及强调“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体系。作者提出了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和拓展教学形式的建议。在教学理念上,主张教师应整合资源、以学生为本、倡导融合性教学并坚持终身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推荐采用混合学习、游戏化教学、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方式。在教学形式上,建议构建智慧教育环境,丰富多场景体验式学习,以促进教学精准实施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论文最后强调,信息科技教师需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确保新课标的要求能够有效落实。

三、集思广益
最后大家根据论文与实际案例,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总结出一些解决策略:
思考:
当前我校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开展的困难之处与解决方法。
【蔡鹏飞】
在数字时代,乡村小学学生在信息科技启蒙方面起步晚,与城市学生存在显著差距。当城市学生接触图形编程时,乡村学生可能才刚学会计算机开关机,且对信息科技的广泛知识和应用了解甚少。同时,乡村学生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较为薄弱,限制了跨学科学习的深度融合。语文素养薄弱导致打字障碍,影响数字化设备操作;数学思维缺失使数据图表分析困难。因此,乡村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只能开展浅层次活动,难以构建多维度问题解决路径。
从情境认知理论看,真实的学习情境是核心,但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及跨学科学习案例与乡村实际生活脱节。教材中的“智慧出行”“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情境对乡村学生而言遥远且陌生,使得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跨学科学习易流于表面。此外,乡村小学数字化设备匮乏,仅有老旧计算机和平板电脑,缺乏开源硬件、编程机器人等高端设备,这些设备是承载跨学科项目和培养学生信息科技素养的关键工具。教学资源的缺位使乡村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受限,教师难以找到适合乡村学校的跨学科学习项目。
【崔和平】
1.计算机教室到社会生活的场域拓展
将学习场域从单一的计算机教室延伸至劳动园地、图书馆和家庭等多个场所。在劳动园地,学生可以实地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相关数据;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技术;在家庭中,与家长交流种植经验,获取更多信息。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场域拓展,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现信息科技的应用场景,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有效地解决了乡村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被迫困于有限的实施边界的问题。
2.“生活锚定”跨学科主题
“生活即教育”启示教师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锚点,在拓展的学习场域中寻找能够实施的跨学科项目。挖掘乡村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元素,构建“知识—生活”的映射关系,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信息科技知识,探究信息科技问题。
3.“AI赋能+思维探索”实践范式
乡村小学的学生综合素养比较薄弱,很难开展技术难度较高的跨学科学习。新课标提出信息科技教育要“轻技术,重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实施跨学科项目中,可以弱化技术的使用,更多的关注解决问题的思维探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创建"AI赋能+思维探索"实践范式,设计“低技术门槛、高思维探索”的学习任务。

四、活动总结
在活动的最后,蔡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面对乡村小学在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学科核心素养不足、教学资源缺位等困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提供了破局的理论基础,为乡村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场域拓展、“生活锚定”跨学科主题和“AI赋能+思维探索”构成的三维协同实践路径,将乡村常见的生产生活场景融入教学,以生活实际问题驱动学习,借助低技术门槛、高思维探索的任务设计,有效帮助了乡村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