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一本书】读后感:以生活力为核心,驱动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 时间:2023-11-22 点击数:

以生活力为核心,驱动教师专业发展

——读《陶行知全集》有感

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 陆丹

【摘要】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倡导“生活教育”的时候,就把“生活力”的培养作为“生活教育”的目标提了出来。在“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生活力”是核心,是灵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即教育力:有所作为的教育境界;领导力:深入透彻的课程理解;建构力:开拓创新的课堂样态;耐挫力:积极乐观的教育心态。以生活力为核心,促使教师做一个有思想、有境界、有理念、有方法的教育行家,进而驱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生活力;教育力;领导力;建构力;耐挫力

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倡导“生活教育”的时候,就把“生活力”的培养作为“生活教育”的目标提了出来。在“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生活力”是核心,是灵魂。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一文中指出,“生活力”不仅是生存的基本能力和生活习惯,更是“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1]

《陶行知全集》中对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生活力,并没有具体的论述,对照陶行知先生对于小学生生活力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教师的生活力最主要的组成元素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教育力、领导力、建构力、耐挫力。“四力”合一,必能驱动教师专业发展。

  1. 教育力:有所作为的教育境界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他指出:“夫教育为立国之根本,关于国家百年大计。”[2]“教育没有独立的生命,它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唯有以名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才算是我们的教育。”[3]这既是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更是教师教育的境界。作为教师,应该追求“有所作为”之教育大境界,使自己拥有教育力。

    什么是境界?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徐世贵老师认为:“同样的生命,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境界,造就平庸或伟大的人生。”于丹告诉我们:“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见,境界与人生息息相关。

    不同教育境界的教师,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会有不同的心态,有的教师把它当作是负担,边做边抱怨;有的教师把它当作的责任,付出并担当;有的教师把它当作享受,累并幸福着。这就是徐世贵老师所谓的境界有积极与消极的区别。一个优秀教师的境界应该是:心怀教育理想,心系挚爱学生,以崇高的师德点亮学生的精神生命,以广博的智慧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这样的教师,学生恒爱之。

    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对于一个不合师意的学生,境界小的老师会觉得厌烦;境界大的老师,会悦纳他,宽容他。以大境界来看待教育,那么功名利禄便成为浮云。学生的生命成长、智慧成长,则是教师所看重的标准。

    境界有远近。当我们只看到眼前的困难,自然会有挫折感,失落感;但当我们看到战胜困难后的成功时,烦恼感便会荡然无存。我们不能一味地去羡慕他人,这是无济于事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才是当下我们应该做的。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我们要站在培育祖国未来的高远视角,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激发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如果我们有大境界、远境界,就会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遇甚至挑战。我们要不断追求于丹倡导的三重生活:求真,求美,求善。

  2. 领导力:深入透彻的课程理解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改革者与创新者。陶行知先生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对课程的地位、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做出了明晰而科学的论述。他的生活教育课程论,为教师投身课改指明了方向。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的颁布,老师对课程的理解应与时俱进,也应深入透彻。课程理解是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的基础,教师对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建构的价值。

    教师要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新方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框架与变化,不断明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词,洞察课程内容结构化改革的特点。以课程内容结构为例,教师要理解并区分横向领域结构与纵向进阶结构,教学时要注重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提升变化。教学时要关注内容知识点与能力知识点的衔接,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照。教师对知识育人的价值判断要正确,要学会取舍,要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更好地解码学科知识的符号系统;教师要实践深度教学,进入知识内核,让知识和人发生关系;教师要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调动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师的课程理解,还要借助课程、学科方面的专家的论述,进行深入透彻、融会贯通地理解。例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吴刚平教授对于理解课程内容结构,有独到的论述。他认为,里层的学习意义是:知识最重要的育人价值是什么?而表层的知识形式是:用什么知识育人最有效。学习对象即对象性内容,关注教什么,学什么;学习过程即过程性内容,回应怎么教、怎么学;学习结果即结果性内容,呈现教出什么来,学出什么来。教师在课程建设时,不仅应关注表层知识形式,更应关注里层的学习意义。知识形式是手段,学习意义是目的,知识形式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学习意义。

    因此,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站在高位设计课程,使课程为更好地为学生的素养发展服务;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优化认知结构,做课程资源的发现者、整合者、创新者;教师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以学生为本,改进教学方式,建立学习共同体,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

    三、建构力:开拓创新的课堂样态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过程是学生“自学”“自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陶行知的这些教学理念对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依旧有这巨大的指导价值。教师对课堂别出心裁、开拓创新的设计,体现为课堂的建构力。

    首先,建构“自由生长”的课堂样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与成全人之生命充分自由地发展,这必须依靠生命自身。教师要放下威严,摆脱“我改造你”的师本教育框架,让学生的思维、思想真正地得以解放,从而自由地生长。教师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牧师”,充分地尊重、相信、依靠学生,并为学生的进步、成长感到骄傲。课堂上,教师要能让学生积极、欢乐、高质、高效地学习。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包容那些不合师意的回答。没有了精神的枷锁,学生的学会更加自由,更加水到渠成。教师要通过每一个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并不断认识自己的成长量。

    其次,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样态。帕斯卡尔说过:“人是思想的苇草”,我们要用思想和智慧来研究课堂,实践课堂转型,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要让“学”站在课堂中央,教师能更多地从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什么,如何学,为什么学这些等。教师要学会用“蚂蚁之眼”,深入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发现学生学习的起点、兴趣点、找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落差”,教导学生的心坎上(需要处、缺失处、迷惘处、兴奋处)。通过极其简约的“教”,使学生作为自己的主宰充分地去创造、学习、演说和思考,进而不断地取得成功。“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一定要致力于学生更好地“学”。教师的“教”,要逐渐做到化知为能,最终指向学生的自能学习。

    再次,建构“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样态。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探究的方法,形成独立见解。俗话说:“问是学之师知之母。”让让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疑的能力。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教师通过问题推进课堂,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样态。诚然,不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删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开展有价值的探究。当然,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问题意识、发现意识与探究意识。

    四、耐挫力:积极乐观的教育心态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活”“得到精神沟通,感情融洽”的过程。但幸福之路坎坷多,当繁琐复杂的事务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当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执迷不悟……我们头疼、懊恼,甚至怀疑能从中能找寻幸福。此时,我们已经处于职业疲倦,疲倦而不懈怠,则表现为教育的耐挫力,一种积极乐观的教育心态。

    生命有两种色泽。在抱怨的世界里,它是灰色的;在不抱怨的世界里,它呈现出彩色。生命会幻化中很多事物。在抱怨的世界里,它是乌云,是沟壑,是荆棘,甚至是魔鬼;在不抱怨的世界里,它是彩虹,是桥梁,是鲜花,甚至是天使。

    我们每天都会接收一些能量,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正能量好比是生命的燃料,使生命炽热燃烧;负能量好比是冰水,使生命之光变得暗淡。因此,我们要把自己的情绪从消极模式调整到积极模式,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这样曾读过一个故事:拳击手乔治·福尔曼在于莫里森进行世界拳击协会重量级冠军发起挑战时,在听取了自己团队的不合理建议后,使他输了那场本该赢的比赛。这样的结局,相信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为他惋惜,也会埋怨他的教练团队给出的这个馊主意。但是福尔曼非但没有抱怨自己的团队,还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他的人,包括他的教练团队。对于他异于常人的处理方式,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但换种思维方式,我们会发现,如果他一味地抱怨,只能让他变得失望、颓废、懊恼。“消极滋生消极。”这种消极情绪也会带给教练、他的团队、粉丝、记者等。所以,他以这种不抱怨的心态来回应这件事情,是非常理性的。虽然福尔曼输了这场比赛,但是他赢得了人心。他的生命折射出美丽的光泽,也使其他人的生命变得明亮了。他不推卸责任,不让别人为自己的表现负责,不曾为自己欠佳的表现寻找一点借口。正如乔治·福尔曼所说:“这就是我的天赋。我让消极的事情不从我的生命中消失,就像水从鸭子的背上滑落。我听不到抱怨。如果你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切就都不难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我们在处理工作的事情,经常需要同事们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因某个同事的失误或不得力而造成工作不能顺利地开展,或使任务不能圆满的完成。遇到这样的事情,消极的抱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反而会使同事之间的关系僵化。因此,积极地帮助同事,与他一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促成我们将事情改善或做得优化。当我们在遇到难题时,不要畏惧,即使失败,那也是难免的。让我们牢记温斯顿·丘吉尔的名言:“成功就是即使失败一次又一次,也依然热情不灭。”拥有热情,拥有斗志,以昂扬向上、乐观积极的姿态面对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不抱怨的世界里,我们会多一些释怀、宽容、坦然、感恩、坚韧;对于我们要面对的工作,我们会多一份担当、责任、自信、作为。生命的发光体需要自己点燃,也需要照亮他人,还需要彼此的交相辉映。

    积极乐观的教育心态,能让教师直面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锤炼意志品质,提高耐挫力。

    教育力、领导力、建构力、耐挫力是教师生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育力,能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提高教育境界;领导力,使教师对教育本质、学科本质有通透的认知,更具责任感与使命感;建构力,使教师对课堂样态有创新的理解与认知;耐挫力,则是教师战胜职业倦怠的法宝。

    以生活力为核心,促使教师做一个有思想、有境界、有理念、有方法的教育行家,进而驱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3. 陶行知.我们的信条[M]//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4.

  4. 陶行知.教育破产与政府之责任[M]//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60

  5. 陶行知.大众的国难教育方案之特质[M]//方明.陶行知全集:第3.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76

     

 

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  地址:太仓市新谊西路8号 

电话:0512-53621263  邮编:21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