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具身认知视域下的体验式教学探索

作者: 时间:2023-02-17 点击数: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体验式教学探索

杨嘉萍

(厦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3)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心合一参与认知,重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认知发生变化。依托广义的具身认知理论,以体验为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元认知能力的形成,落实深度学习,发展学习力 。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具身体验、具身活动、具身情绪中积储认知体验、操作体验、情感体验,从而建构知识、提升思维、发展素养。

关键词:具身认知;体验式教学;感官;思维

 

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陷入“我不在场”的离身 认知状态,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在认知过程中,人的身心一体性,是一种“在场”认知。具身认知理论下的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是引领学生深入参与活动的基础,是勾连学生体验与知识的支架,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具身认知与体验式教学的意蕴探索

(一)具身认知的内涵解读

具身认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梅洛·庞蒂提出具身主体性的概念,认为身体是经验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强调身体的主体地位。身体的发现使得以计算、 离身为核心的传统认知理论转向强调身体、情境的具身认知理论,对儿童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发。狭义的具身认知是指认知取决于学习者身体的物理属性,是一种生理主义的具身认知观。例如,人的视觉只能感知到可见光,而紫外线、红外线虽然在我们周围,但是它们是人眼所不能感知的波长的电磁波。广义的具身认知强调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认知发生变化,不局限于狭义具身理论所关注的身体的核心作用。[1]例如,人类通过长时间观察海水,发现了潮汐现象,这是认知、身体、环境统一作用的产物,可见,认知活动是身体与环境持续交互生成的过程。立足于数学教学,认知过程既是内部的动作,也需要外部实践活动的支撑。学生通过具身实践活动获得认知,知识储存到大脑的同时,将环境中的各种信息纳入到认知中进行加工,以此提高认知过程的效益。

具身认知具有涉身性,认知是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表面走向深入;体验性、情境性,学生在情境中多感官参与,获得一定的感知和体验,引发学生的具身认知;生成性,具身认知不是学生内部的封闭活动,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交互的结果。[2]在认知过程中,有活动先于符号、感知先于认知、体验先于发现、探索先于反思的特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活动与实践,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并建构知识。

(二)具身认知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独立于身体的一种 思维活动,仅大脑作为存贮功能参与。教学中,教师一般侧重于知识的生成和建构,把新知整合进原有的 知识体系中,强调理性地认知、记忆,使学生的认知中往往只有冷静的公式定理。像这样以建构主义为基 础而忽视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大脑参与认知,而作为完整的人的学生却没 有全部参与,是身心分离的教学活动,忽略身体的感 官知觉、情绪状态等对认知的影响。

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应该是身体与心灵或精神合一的人。具身认知和育人的导向高度契合。在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释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在数 学活动中沉浸式地体验、体感、体悟。只有完整的认知过程,才能加深元认知体验,有利于元认知能力的形成,进而深度学习,发展学习力。

(三)具身认知与体验式教学的一致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指出:体验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 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以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实践、交流等认知过程 。体验式教学是指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亲历身心合一、内外并举、情理并重的认知过程,从而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发展素养。[3]

体验式教学具有具身性、体验性、建构性等特征,和具身认知有着紧密的共通性,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式教学是具身认知理 论指导下的一种范式,具身认知是实践的“神”,体验式教学是实践的“形”。

二、具身认知视域下的体验式教学

(一)始于具身体验,丰盈学生认知体验

具身体验是通过身体获得的感觉信息。体验式教学即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以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认知体验是对数学对象的感知、思维、想象等,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始于感觉和知觉 。学生的认知体验在具身体验中逐渐感知、积累、生成。

1.多项感知,积累经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具有具身性和体验性。具身性是指认知不独立于身体,物理具身影响认知的过程和结果。于结果而言,身体的经验是建构认知体系的基础;于过程而言,身体是认知的参与者 。体验性是指感官获得的鲜活体验组成认知的基本要素。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 真实、具象的研究对象更容易引起触动,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可视化,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视觉是对研究对象的直觉、注意等。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通过视觉看出“长方体是直直的、有直角”“正方体的棱长长度都相等”等,实物直观投映于脑中 形成感性形象,空间表象的储备为认知搭设脚手架。触觉也是学生探索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用手触摸长方体学具,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对长方体产生直接的体验。“我摸到了尖尖的、刺刺的点”“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条直直的线”“这些平平的面和课桌平平的感觉是一样的”等,这些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深刻且真实的。再如,同伴之间的合作讨论、反馈交流中,倾听他人的发言并给予肯定与补充,倾听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听觉也是一种感知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经验。

2.对比辨析,明晰本质。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各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一起协同工作,各器官获得的感知觉可以相互联通,整合身体各感官的信息内容,可以获得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儿童的多感官参与,而多种感官体验会使多项感知并发。此时,需要思维参与其中,引导学生逐步从 感性走向理性,对获得的感知和体验进行批判、整合、评价、反思,加以对比整合。对比法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有助于数学模型的建构。例如,教学“认识四边形”时,创设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诱发兴趣,引发思考。“在纸箱里装着一个四边形,先露出一个直角,猜猜会是什么四边形?接着露出两个直角,又会是什么四边形?如果有三个直角呢?”学生看物猜想、说理交流,在视觉中凭借对四边形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在听觉中对他人的阐述和自身得到的结论进行批判,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产生更多不同的认知体验,加深对各类四边形含义的理解。在具身认知过程中,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推理,沟通知识的内在关联,思维脉络更加清晰,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缜密的思维品质得以生长。

3.抽象概括,建构知识。感官参与是为了形成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重要手段,是认知的重要基石。但是,如果学生过分依 赖感官体验,当脱离具体的研究对象后,往往无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通过手、眼、耳等感官获得足够的体验后,对比整合信息,积累思维体验,并且除 去研究对象的可视化支架,抽象概括,建构知识。例如,教学“数与形”时,“4 根小棒拼成1个平行四边形,7 根小棒拼成 2 个平行四边形……照这样计算,几根小棒拼成 8 个平行四边形?几根小棒拼成n个平行四边形?100 根小棒拼成几个平行四边形?”递进式的问 题串中,学生经历 8 个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动手操作,到 n 个平行四边形的推理分析、抽象概括,最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从直观的对象到想象,最终抽象出一般化的数学模型,这样理性的逻辑特性是数学的本质所在。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涵育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基于具身活动,丰富学生操作体验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根植于人们的身体活动。基于具身活动设计教学,提供实践性、探索性的环节,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和良好的效果,体现学生在体验中思、在思中进阶的思维发展过程。

1. 实践活动,激活思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图式的形成是感知运动系统作用于认识对象的结果。[4] 实践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进行 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则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活动是主客体的中介 。基于操作创设实践活动,是具身认知从被动化为主动的重要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基本途径,也是激活学生 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出发,开展身体参与的实践活动:①徒手用笔画圆,发现画出来的画不圆。唤醒多种感官的认知,进而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 行分析评价,为新知“圆的认识”做好铺垫。②使用实物画圆,“可以围着圆形瓶盖的边描一圈”“毛线的一头绑着图钉,另一头绑着铅笔,固定图钉后,拉直毛线 用铅笔绕一周画出圆”等,学生利用已有的物品,思考不同的方法创造圆。具身交流中,总结画圆的方法是 固定圆心的位置和半径的长短,才能使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③使用圆规画圆,与实物画圆的方法进行对比归纳。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学生获得具身性强的操作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思,在活动中创生。

2. 评价活动,跃升思维。评价反思是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的关键,是数学创造的强劲动力。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表现、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及其取得的效果做出全面、深入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有利于积累元认知体验 。例如,教学“轴对称”时,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之后,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并对自己的制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验证。教师提供操作方法和评价标准,“纸张对折后,画出喜欢的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剪下并展开就能得到轴对称图形”“把剪好的图形对折,只要能够完全重合,就说明剪对了”。及时的反思,加深了学生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理解。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不仅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数学思维得以发展。

(三)立于具身情绪,丰厚学生情感体验

具身认知指出,知识呈现和展开都会引发学习者的身体经验,激起其情绪上的变化。当学习者感受到 强烈归属感时,将会产生更快乐的情绪体验。

1.产生共情,发展素养。学生内在情感的满足,源于学生自身的价值与进步,以及同学、教师的鼓励与肯定。通过营造身心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认知过程中获得真体验,在互动讨论中收获真情感,在与不同观点的人进行交流时学会欣赏、质疑、反思,与他人产生共情,以情激情,发展素养。例如,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当学生从天平的问题情境中获得算式后,引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所得到的算式先确定分类标准后,再进行分类。

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组内成员交流探讨,在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全班反馈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作汇报:“我们小组按照是不是等式的标准进行分类,分为等式和不等式两类。”“我们小组是以有没有未知数分类的。”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纳总结,最终都可以得到方程的意义。在进行自主式、合作式的学习时,教师应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2.立德树人,导向育人。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要关注育人本身,将学生培养成为全 面发展的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验式教学以育人为目标,涵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学生在具身中,近数学、感数学、用数学和创数学,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学“确定起跑线”时,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探究“操场上每一圈跑道的长度相等吗?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么形成的?比赛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等问题,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 和空间中经历观察、对比、分析,激发学生的灵感与创造性的设想。有学生提出,可以将操场分割成直道和弯道,直道长度相等,外跑道的半圈弯道比内跑道长;有学生想象操场的左右两个半圆可以拼成一个圆,外跑道长是因为外跑道的圆直径比内跑道长。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自己经验的自主建构与对探究能力的自我认同,真实地走近数学、走进数学。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触摸到知识的温度,点燃学习的亮度,提升素养的高度,解放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机地将身体、心智融为一体。发挥具身认知的理论价值,落于体验式教学,是促进课堂教学升级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阳.具身认知:让数学现象教学从模糊走向清晰 [J] .江苏教育研究,2020(10A)3-6.

[2]周夕佳.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J] .江苏教育研究,2020(1)3-6.

[3]谭顶良.略论数学体验的一些“要素”[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1(7)7-11.

[4]胡瑞月,张坤颖.具身认知视角下学前科学实验的教学设计[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119.

 

【理论学习心得】

作者细致地解读了具身认知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意蕴。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心合一参与认知,重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认知发生变化,与体验式教学具有一致性。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托广义的具身认知理论,以体验为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元认知能力的形成,落实深度学习,发展学习力。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具身体验、具身活动、具身情绪中积储认知体验、操作体验、情感体验,从而建构知识、提升思维、发展素养。我们要充分发挥具身认知的理论价值,落于体验式教学,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升级。

(新塘小学 顾思哲)

 

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  地址:太仓市新谊西路8号 

电话:0512-53621263  邮编:21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