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我校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齐聚一堂,围绕《燃荻》第85期“新课标新教材学习”与第86期“科学学习”两大主题,开展了一场深度碰撞、启迪智慧的学习研讨活动。教研组长在开场时强调:“两期主题犹如双翼,科学学习是革新理念之翼,新课标新教材是落地实践之翼,二者共振才能托举我们的教学真正飞向核心素养的蓝天。”全体教师带着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与教学创新的热忱,在交流与思辨中共同探寻数学教育的科学路径与时代坐标。
一、深研“科学学习”:为数学课堂注入实证之基与思维之光
在“科学学习”主题引领下,教师们对基于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有了全新体认。大家重点探讨了如何将认知科学、教育神经学的前沿成果融入日常教学,让数学课堂不再仅凭经验摸索,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证据之上。
围绕《燃荻》中关于“工作记忆负荷”、“认知冲突激发”、“有效反馈机制”等核心论述,多位教师分享了实践案例。李老师反思道:“过去设计复杂应用题总觉学生吃力,现在明白是工作记忆容量超载所致。学习后尝试分解步骤、提供图示支架,学生理解明显顺畅多了。”张老师则对“认知冲突”的价值深有感触:“在《圆的周长》一课,我刻意制造了‘绳测法’与滚动测量间的差异冲突,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极大点燃,争论中自然逼近了圆周率概念的本质。”大家一致认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挑战梯度与支架支持,是提升课堂效率、呵护学习信心的科学之道。此外,教师们还深入研讨了如何运用科学评估工具精准定位学习瓶颈,以及如何利用“间隔效应”、“提取练习”等科学原理优化练习设计,变题海战术为精准高效的思维训练场。
二、精析“新课标新教材”:把握素养导向,重构教学实践图谱
当研讨焦点转向“新课标新教材学习”,会场气氛更为热烈。教师们聚焦新课标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内涵——特别是数学眼光、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的融合发展,结合新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内容变化,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解析与实践对接。
针对新课标提出的“内容结构化整合”要求,各年级组结合新教材实例进行了热烈讨论。低年级组关注如何利用教材新增的丰富情境图与操作活动,将“数的认识”与“数量关系”有机融合;中年级组则重点剖析“常见的量”单元如何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度量意识的培养。王老师以新教材中“数运算的一致性”主题为例分享体会:“以往整数、小数、分数运算常割裂教学。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开始着力引导学生探索运算律的普遍适用性,如乘法分配律在分数小数中的迁移,这极大地促进了他们代数思维的萌芽。”高年级教师则针对“百分数”从“数与代数”移至“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大调整,探讨其深层意义在于强化百分数的统计应用价值,并据此重新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新教材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素养落地的路线图,唯有深入研读其编排逻辑与活动设计意图,才能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育人”的转变。
三、知行融合:以研讨共识驱动课堂变革新行动
本次活动不仅是思想的盛宴,更是行动的号角。在深度交流与思维碰撞后,教师们凝聚共识,形成了清晰而具体的课堂实践改进方向与行动计划。
大家决心将“科学学习”理念化为日常:科学诊断先行——在单元起始或关键节点,借鉴《燃荻》介绍的学情分析工具,精准把握学生前概念与潜在障碍点;认知规律导航——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控制工作记忆负荷,精心设计认知冲突点与思维爬坡路径,并融入基于证据的有效反馈策略;科学评估增效——探索运用更丰富的表现性评价与过程性数据收集工具,让评价真正促进教与学。对于新课标新教材的落实,则明确了“结构化”与“实践性”两大抓手:以“大概念”统整教学——打破课时壁垒,围绕如“计数单位”、“运算一致性”、“数据意识”等核心概念组织主题式教学;深化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各年级组计划结合教材新设情境或本地特色资源,开发系列融合真实问题解决的长周期项目,如“校园改造中的测量与预算”、“家庭碳排放数据调查分析”等,使数学学习更具现实意义与探究深度。教研组已初步拟定分年级、分专题的实践研究计划,并建立共享资源库与月度课堂观察反馈机制,确保理念切实“入课”。
本次《燃荻》学习活动,是我校数学团队在新课改深化之年的一次关键性集体充电与思想校准。当“科学学习”的理性之光与“新课标新教材”的实践蓝图交相辉映,全体教师心中那份对数学教育本质的求索之火燃得更为明亮笃定。在“深耕”与“探索”的主旋律下,我校数学课堂的转型新篇已然起笔,全体教师将携手并肩,把今日所思所悟,转化为明日课堂中促进学生思维拔节生长的真实力量,向着数学教育“青草更青处”坚定漫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