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请进》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大观念】
门的设计彰显建筑(环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基本问题】
如何使区域入口大门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实践】设计·应用
【上课年级】小学六年级
【问题情境】
出示一些我们太仓身边公共区域的入口大门设计(学校、小区、公园、图书馆、政府办公区等),你能猜得出这是什么地方吗?值班室、电子围栏,风格类似无特色,缺乏内涵与辨识度。在太仓撤县建市30周年之际,城市规划局公开征求广大群众的创意设计。
【任务驱动】
学生通过探究门的历史、种类、了解门的文化,小组合作为问题案例进行优化设计。设计一个有主题、有创意、有内涵的入口大门,使区域入口大门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设计思路】
情境导入:借助身边的建筑环境(进门入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地情境中引出具体问题,从而开启对“中国门文化”的研究学习。
第一课时:探门之密语
小问题:门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怎样的意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为驱动,合作探究了解“门”的历史,对门的用途、分类、门之饰及门前附设物的造型、用途、寓意及现代生活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学习,了解门的设计除了要兼顾实用与美观的原则,还要考虑更多背后的文化价值。通过视觉日志记录展示研究成果。拓展部分联系到大学的校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著名的大学校门设计故事。
第二课时:造创意之门
小问题:入口大门如何设计才能展现区域历史内涵与文化特色?
以校门设计为例,围绕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学习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程序。探究进门入口功能特性、组成部分,学习设计原则。欣赏古今中外各种标示领域的门(牌坊、门楼、寨门、园林门洞、午门、凯旋门、各种活动的主题门头等)启发学生对于门的造型的设计的灵感。分组查找资料,思考自己小组要设计的入口大门与校门案例的异同之处,挖掘各小组不同主题的历史内涵与文化特色。同时思考古代门与现代门设计时的区别,时代不同,文化不同,门的形式也不同(古代的高墙大院,现代多开放式造型)。学生手绘设计图、撰写设计说明展示设计想法。课后思考把设计图手工制作成作品所需的材料和技法。
第三课时:展门户美学
小问题:如何以立体模型的形式呈现设计方案?
学生思考如何用纸艺结合综合材料将设计方案做成立体模型。学生试错、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找到适合的材料表现自己小组设计的门,运用一种适合的材料将平面设计制作成立体手工入口大门。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审美素养,小组各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考验团队合作意识。
单元展评环节:第一课时突显探究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类似秒懂百科的短视频,与视觉日志相结合,形成动静结合的研究成果。第二课时突显创作过程,视频记录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升素养。第三课时出示太仓地图,不同的手工门摆在相应的位置,利用导游介绍的模式,向其他组成员介绍小组设计制作的门。模拟向城市规划局推荐自己小组入口大门的设计。学生穿过各个门进行打卡参观,说出体验感并评分。(可以请学校老师、家长一起参与评分)
拓展:门前礼仪、门名的文化含蕴,为各组设计的入口大门设计一个适合的名字。